發布時間:2022-05-23 文章來源:xp下載站 瀏覽:
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軟交換技術還是比較常用的,于是我研究了一下軟交換技術及其問題分析,在這里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對大家有用。Softswitch的概念最早由Lucent公司貝爾實驗室于90年代中期提出。它和十幾年前的IN相比,雖然具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和繼承性,但更突出的是其革命性。 IN雖然提出將業務和交換相分離,在實踐中也做出了不少有益的嘗試,但由于它仍然建立在電路交換網絡之上,必然會受到種種限制,因此這種分離是不徹底的。向Softswitch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網絡,為交換和業務的完全分離創造了條件。 Softswitch是面向網絡融合的新一代多媒體業務全面解決方案,在繼承的基礎上突破了目前的僅在各單一業務網絡(如PSTN/ISDN、PLMN、IN、CATV和Internet等)之間進行互通的思想局限。它通過優化網絡結構不但實現了網絡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業務的融合,使得包交換網絡能夠繼承原有電路交換網中豐富的業務功能,同時可以在全網范圍內快速提供原有網絡難以提供的新業務。可以說,Softswitch已經向著個人通信的理想----在任何時間(Whenever)、任何地點(Wherever),以任何方式(Whatever)和任何人(Whoever)實現通信----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對通信網絡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1、Softswitch的協議體系 有關軟交換的標準、協議是網絡融合的關鍵,F在的標準工作主要涉及:互操作性;媒體控制協議(如MGCP、H.248),軟交換機之間的通信(如SIP),擴展業務平臺的協議和API;符合國際電話連接標準;安全標準;利用軟交換技術傳送高級業務等方面。Softswitch作為一個開放的實體,與外部的接口必須采用豐富的開放的協議,下面就Softswitch涉及到的協議作簡單的介紹。 與中繼網關間的H.248協議,MGCP是軟交換、媒體網關、信令網關的關鍵協議,它使IP電話網可以接入PSTN,實現端到端電話業務。MGCP規范的草案已經提交給IETF和ETSI。后來Lucent又提出了媒體設備控制協議(MDCP),于是所有以上協議又合并成MeGaCo協議(又稱作H.248); (2)與NO.7互通的SIGTRAN協議,由IETFSIGTRAN組織制定的在IP網上傳送PSTN/ISDN的信令協議; (3)與IP終端的SIP,H.248,MGCP協議,SIP主要是為Internet網上的多媒體會議電視服務的,用于建立Internet主機之間的會晤(session)。它以(HTTP)為基礎,遵循Internet的設計原則,所以很容易增加新業務,擴展協議,而不會引起互操作問題。SIP協議簡單,是模塊式,不受基礎協議與結構的限制。它可用于端點或服務器上呼叫的建立,也可運行在媒體網關控制器、網關、數據庫等其他設備之間。SIP沒有NNI接口,但它在積極解決這個問題。國際軟交換聯盟(InternationalSoftswitchConsortium)和一些組織提倡SIP,認為它雖說沒有H.323那樣功能強大,但對運營者來說,比較容易實施,不少運營者和制造商從H.323轉移到SIP。而全網采用SIP協議的大型電信網絡目前尚不成熟; (4)與接入網關間的MGCP/H.248協議,在MGCP的基礎上,Lucent又提出了媒體設備控制協議(MGCP),于是所有這些協議又合并成MeGaCo協議(又稱作H.248)。MeGaCo既適應面向連接的媒體(TDM,ATM),又面向無連接媒體; (5)與現有智能網互通的INAP,CAP,MAP協議; (6)與現有H.323IP電話網的H.323協議,H.323的第一版是H.320的修改版(H.320是ISDN和電路交換網上的會議電視的協議),用于LAN上的會議電視。后來1998年又通過H.323的第二版,從而該規范也可用于IP網上的通信,目前第三版的工作正在進行。現在作為多媒體組網標準的H.323應用比較廣泛,它是IP網關/終瑞在分組網上傳送話音和多媒體業務所使用的核心協議,包括點到點、點到多點會議、呼叫控制、多媒體管理、帶寬管理、LAN與其他網絡的接口等。1996年ITU通過H.323規范時,H.323協議中關于長途呼叫建立時間等問題還有待解決。H.323沒有關于NNI(網路間)接口的定義,沒有擁塞控制機制。這在專用網內實現計算機-計算機的呼叫沒有問題,但要提供全國性業務及PSTN-to-PSTN連接則必須依賴NNI接口。H.323是集中式對等結構,多個平臺運行多個軟件,硬軟件升級不容易; (7)與其他軟交換的SIP-T/BICC協議,SIP-T/BICC協議解決了呼叫控制和承載分離的問題,使呼叫控制信令可在各種網絡上承載,包括MTPSS7網絡、ATM網絡、IP網絡。BICC協議由ISUP演變而來,是傳統電信網絡向綜合多業務網絡演進的重要支撐工具; (8)開放的API的協議等。 2、軟交換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近幾年,國內各大運營商紛紛進行軟交換技術試驗。筆者有幸參與了中國聯通的軟交換技術試驗的全過程。同時,也了解了國內包括電信、網通、移動、鐵通在內的其他運營商的軟交換技術試驗及試商用情況?v觀軟交換技術的發展,對目前軟交換網絡所面臨的問題分析如下: 從技術上講,軟交換是一種具有呼叫控制功能的軟件實體,它的核心是一個采用標準化協議和應用編程接口的開放體系結構,便于第三方參與應用開發,而且對新業務的開展也非常有利。從業務的角度來說,軟交換是為新業務大量涌現而提出的解決方案,其優勢在于能減少運營商提供新業務的資本和運營支出,同時增加收入。與現有的交換業務相比,軟交換業務還有另一個突出的優點,即用戶可以通過軟交換系統自主控制并更方便地使用所有通信業務,換句話說,就是個性化服務能力更強。這在日趨激烈的電信市場競爭環境中,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通過試驗,我們也同樣發現軟交換的真正應用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步解決。 網絡組網的方式 傳統電信網經過長期的運營積累,在網絡組織方面已經具有相當成熟的經驗;而基于軟交換的網絡組織目前國內外尚無成熟的經驗,是采用基于軟交換的全平面結構,還是分區域選路結構等在技術和實踐方面都有待進一步的探索。由于缺乏大范圍的運行網絡,因而對軟交換系統的性能測試只能夠在小型組網中進行,這與大型組網的實際情況有較大的差距。目前,國內各大運營商所進行的軟交換技術試驗限于試驗網絡規模的原因,基本上沒有對軟交換網絡的組織進行試驗。唯獨中國聯通軟交換試驗網絡建設了基于六個城市的12個軟交換域的網絡,組網方式采用了全平面結構,并對網絡的組織形式進行了全面的考察。且軟交換網絡的容量大是其不可比擬的優勢,如何發揮充分發揮大容量優勢,讓軟交換網絡達到最高性價比,進一步降低成本,增加網絡的可靠性,與軟交換網絡的網絡組織結構息息相關。因而如何在實驗型網絡中,真實地摸索出軟交換系統的網絡組織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