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5-14 文章來源:xp下載站 瀏覽:
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接入網技術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這里我們主要介紹HDSL及其變種,包括介紹ADSL及其新標準等方面,相信隨著通信行業的發展,相信會有新技術不斷的出現,推動接入行業的發展。 1、前言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在普通電話(雙絞銅線)上傳輸越來越高速的數字信息成為現有電信接入網技術升級的一種重要手段。50年代,話帶Modem的傳輸速率是600bit/s,60年代為2400bit/s,70年代為9600bit/s,自從80年代發明了TCM(網格編碼調制)以來,話帶Modem的傳輸速率獲得大幅提高,經過了14.4kbit/s、19.2kbit/s、28.8kbit/s、33.6kbit/s等幾個分階段,直到目前V.90標準的PCMModem,它上行速率是33.6kbit/s,下行速率是56kbit/s,這幾乎接近了香農定律所規定的電話線信道(話帶)的理論容量。 由于V系列Modem占用的頻帶十分有限,只有3400Hz,因此傳輸速率的進一步提高的潛力不大。為進一步提高傳輸速率,必須充分利用雙絞銅線的頻帶,于是各種DSL(數字用戶線)技術應運而生。最先出現的是N-ISDN,它使用2BIQ的線路碼,在一對絞線上雙工傳送160kbit/s的碼流,占用80kHz的頻帶,傳輸距離達到6km,如果使用更新、功能更強大的DSP,傳輸距離還可進一步增加。在美國,N-ISDN的應用并不廣泛,因此有些人認為N-ISDN在美國是失敗的。但在歐洲某些國家,如德國,N-ISDN是相當成功的。我國的部分地區也已經開通了N-ISDN的服務。 2、HDSL及其變種 緊隨N-ISDN之后的是HDSL(高速率數字用戶線)技術。ANSI(美國國家標準委員會)和ETSI(歐洲電信標準委員會)標準的HDSL采用2BIQ的線路碼,通常在兩對絞線(DTSI還支持1、3、4對絞線,ANSI還支持3對絞線,來適應不同的傳輸距離)上雙工傳輸T1(1.544kbit/s)或E1(2.048kbit/s)的碼流,每個絞線對的負載是雙工768kbit/s或1168kbit/s。HDSL采用了高效的自適應線路均衡器和全雙工回波抵消器,傳輸距離可達3~5km。HDSL的性能遠好于傳統的T1、E1載波設備,不需要中繼,安裝簡單,維護方便。因此在美國,已不再安裝老式的T1載波設備,全部代以HDSL。HDSL還可作為連接蜂窩電話基站和交換機的鏈路,以及用于線對增容,傳輸多路話音。安徽省郵電管理局已使用了幾十套HDSL設備,效果良好。 ANSI和ETSI正在致力于制定下一代的HDSL——HDSL2的標準,從而使它支持速率自適應的應用,即支持在更長的線路上傳輸較低速成碼流。由于HDSL的許多應用對等待時間有嚴格的限制,一般要求小于500ms,因而在線路碼的選擇方面,各公司已基本達成一致,如Pairgain.Level1.Globespan等,傾向于采用簡單的單載波調制方式,如64-CAP(無載波調幅調相)或QAM(正交幅度調制),以DMT(離散多音)為代表的多載波線路碼基本上被淘汰出局。 糾錯和編碼技術還未確定,許多方案都展示了良好的性能,都可達到5~6dB的編碼增益,如RS(里德所羅門)編碼和TCM結合的方案。有的公司提出采用目前最熱門的Turbo code,它有著接近信息理論極限的性能,但編譯碼較復雜。 與以上的標準和準標準化的HDSL不同,一些公司相繼推出了一些HDSL的非標準的變種。例如只采用2BIQ的HDSL系統的一個芯片組,就可以在一個絞線對上傳輸768kbit/s1168kbit/s的碼流,也可以提供更低速接入網技術,如512kbit/s、384kbit/s。雖然它的傳輸速率不如HDSL,但相應地,它的成本十分低廉,而且它提供的速率足以滿足某些線對增容、可視電話、視頻會議及Internet接入網技術的需要。已面世的產品有MDSL(Moderate-DSL)、PCM-n和 Brooktree公司的DSL/384等。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由局端供電。 3、ADSL及其新標準 ANSI和ETSI均采用DMT作為ADSL(不對稱數字用戶線)的線路碼。ANSI于1995年底頒布了它的ADSL標準T1,413。該標準詳盡規定了ADSL系統采用的線路碼、編碼方式、幀格式和各種維護、管理操作。它在保留POTS(普通電話服務)的前提下,同時提供640kbit/s的上行速度和6kbit/s的下行速率、。ANSI仍在致力于完善和修訂這一標準,新版本標準將于1999年頒布。新標準參照了最近兩年ADSL的實際使用經驗和市場需求的變化,主要改動了三方面的內容。 (1)針對第一版過于強調VOD的應用,新標準加入了有關數據和Internet接入網技術服務的內容。 還有一些人提出“對稱ADSL(S-ADSL)”的概念,即通過重新給ADSL系統收發信機分配信道,來實現對稱速率的傳輸。目前還沒有任何標準化組織來制定關于這應用的標準,但已有這樣的產品面世。 4、VDSL及其FTTC應用 在國外,尤其在美國,FTTC(光纖到路邊)或FTTB(光纖到大樓)的最后一段——ONU(光纖網絡單元)到用戶端的接入網技術方案,即VDSL的實現方案有許多種,這些方案的支持者各持己見,都希望自己的方案能成為正式的標準。ANSI、ETSI和DAVIC爭相制定自己的標準,這一標準之爭還將會繼續下去。目前,線路速率已經比較明確,線路速率分兩個等級:51Mbit/s(線路長度300m)和25Mbit/s(線路長度100m)。雖然線路速率較ADSL高許多,但是線路長度較短,且應用環境較單純,不必像ADSL那樣面對復雜的應用環境,因此實現起來較ADSL要簡單一些,成本也相應會低一些。但以下幾點尚未確定: 4.1 AMATI的“乒乓DMT”方案 缺點是: 4.2 頻分復用CAP方案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