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7系統下載
當前位置: 首頁 > 網絡技術教程 > 詳細頁面

對于PTN技術的綜合說明

發布時間:2022-05-18 文章來源:xp下載站 瀏覽:

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目前PTN技術的應用很廣泛,可能好多人還不了解PTN技術與其他技術的差別,沒有關系,看完本文你肯定有不少收獲,希望本文能教會你更多東西。MSTP、增強以太網、三層IP網絡和PTN等是四種可實現3G承載的IP化傳送技術,在全業務運營和全IP環境下,哪種技術才是最佳的傳送承載解決方案呢?從目前看,業界呼聲最高的要屬PTN技術,但是PTN技術究竟在哪些地方勝出其他三項技術呢,中國移動研究院專家徐榮做了詳細對比分析。

PTN技術與MSTP的對比分析

早期的MSTP是在SDH設備上加入透傳數據業務的功能,實現數據業務的傳送,此網絡對于網絡帶寬的利用和數據方面的處理是很弱的。后來在此基礎上加入了二層交換的功能,實現數據的二層交換和匯聚,真正意義上的MSTP網絡才開始形成。

MSTP不同于SDH之處在于MSTP應用了GFP、VC級聯等EthernetoverSDH技術和LCAS等帶寬靜態配置管理技術,可以實現數據業務的透明傳輸以及一些簡單的業務匯聚功能。然而,MSTP的分組處理或IP化程度不夠“徹底”,其IP化主要體現在用戶接口(即表層分組化),內核卻仍然是電路交換(即內核電路化)。這就使得MSTP在承載IP分組業務時效率較低,并且無法適應以大量數據業務為主的3G和全業務時代的需要。

MSTP的問題:不提供以太網QoS支持,只能提供有限的CoS能力;同SDH的50ms自愈時間相比,傳統以太網的故障恢復時間太長,不適于傳送語音、視頻數據;所提供的業務帶寬粒度受限于VC,一般最小為2Mbit/s;VLAN的4096地址空間使其在核心節點的擴展能力很受限制,不適合大型城域公網應用;節點處在環上不同位置時,其業務的接入是不公平的;MAC地址的學習/維護以及MAC地址表影響系統性能;基于802.3x的流量控制只是針對點到點鏈路,不能提供端到端的流量控制;多用戶/業務的帶寬共享是對本地接口而言,還不能對整個環業務進行共享。

PTN技術解決的問題:PTN技術將真正的QoS引入以太網業務,采用二層MPLS作為智能適配層,同時使用先進的分組環(PacketRing)、PBT等技術實現業務層小于50ms的保護倒換。前景預測:短期內MSTP有一定市場空間。但基于現有以太網接口/構架大量存在且易于使用的情況,越來越多的具有QoS要求的業務將依托以太網平臺。因此以太網新業務必將得到飛速發展,在PTN技術系統中提供以太網新業務支持也將是一個必然趨勢。PTN技術解決方案滿足城域新業務的需求,為運營商提供從邊緣接入到核心的具有QoS保證的IP化分組傳送解決方案。

PTN技術與增強以太網的對比分析

增強以太網是由以太網技術逐步發展而來的,其核心思想是通過對以太網進行擴展和改造以便提供部分電信級的業務傳送功能。無連接的增強型以太網的實現技術主要有PB(QinQ)/PBB(MACinMAC)+以太環網保護+OAM(IEEE802.1ag)等。

增強以太網的問題:在全網端到端的業務配置、安全可靠性、服務質量保證、時鐘同步等方面還沒有好的解決辦法,距離真正的電信級網絡還需要走很長的路。PTN解決的問題:PTN技術是面向連接的,符合電信級業務和電信級網絡要求的傳送網,而傳統以太網和局部增強型以太網就不能稱其為分組傳送網。PTN技術將無連接、轉發行為不可知,弱控制或無控制的分組網改造成適合于傳送的基于連接、可預知行為、可控制的網絡,并增強了與現有技術(如IP/MPLS和SDH/MSTP)的互通能力。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本文章關鍵詞: PTN技術 
久久亚洲国产的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