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5-16 文章來源:xp下載站 瀏覽:
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我國的PTN接入技術發展很快,同時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可能好多人還不了解PTN接入技術關于網絡設計問題,沒有關系,看完本文你肯定有不少收獲,希望本文能教會你更多東西。隨著業務IP化發展趨勢,PTN接入技術應運而生,但在網絡規劃和建設方面與傳統的SDH/MSTP已經發生很大變化,本文從多個角度論證了PTN接入技術網絡規劃和建設的思路,希望為網絡建設提供一些幫助。 傳統的傳送網主要承載2G的TDM業務需求,采用SDH/MSTP組網可以很好地滿足業務需求。隨著全業務和3G業務的開展,傳統的城域傳送網承載的主要內容發生變化,帶寬由4M~10M激增為40M~100M,顆粒由E1轉變為E1和FE,業務QoS要求的多樣化等,導致現有的SDH/MSTP網絡已經無法滿足業務的需求,為了契合新形勢下的需求,分組化城域傳送網PTN接入技術的應用提上了日程。PTN接入技術在網絡規劃和建設方面與傳統的SDH/MSTP在物理架構上有類似的地方,同樣分為核心、匯聚和接入三個網絡層面,可組織環網、鏈型、網狀網等。 PTN接入技術帶來網絡結構質變 對于中小城域網,接入層采用GE組環,匯聚層采用10GE組環,由于業務量相對較小,因此在核心層仍可采用10GE組織環網,整體網絡架構如下:對于大中城域網,接入層采用GE組環,匯聚層采用10GE組環,但由于業務量較大,在匯聚層的10GE組環容量已經很滿,如果在核心層仍采用10GE組織環網,則無法對帶寬進行收斂,在此情況下,可建設成直達方式,組成網狀網架構。另外,在業務終端節點同樣需配置PTN接入技術設備,一方面實現對業務的端到端管理,另一方面可識別3G基站的標識,將相應的業務配置到對應的LSP通道中。 PTN接入技術網絡規劃設計原則 網絡規劃需充分考慮未來三年的業務發展需求,網絡建設能夠滿足后期3G基站和2G基站的統一承載需求。 (2)PTN的引入和演進需因地制宜、全盤考慮,應采用以新建為主,其它方式補充,確保網絡建設的合理性、經濟性。 (3)MSTP和PTN共存,MSTP保持存量,PTN滿足新增需求。城域網接入層面MSTP網絡和PTN網絡將長期共存。其中MSTP主要承載TDM業務,PTN主要承載分組業務。在網絡演進期間,業務流向可能會存在跨不同網絡的情況。 (4)不同地市采用不同建網策略,發達省份或地市:3G為傳送建設主力需求,可全網新建PTN,避免業務量的激增導致網絡頻繁擴容和改造。不發達省份或地市:業務需求量相對較小,短期內仍有少量TDM需求,此時建議以PTN為主,擴容少量SDH/MSTP網絡。在滿足業務的同時,適當考慮遠期的需求。 (5)為了便于管理維護、簡化網絡,建議MSTP和PTN接入技術單獨組網,盡量避免業務流跨越不同的網絡。建設時,應核心、匯聚先行,接入根據需求進行建設。以上是對PTN在網絡規劃和建設中需要考慮問題的粗淺想法,實際網絡組織和設計是十分復雜。總之,PTN的網絡設計需主要關注流量規劃、網絡的可靠性設計、業務的承載和規劃、VLAN的規劃等多方面因素,因此,PTN接入技術的引入對網絡的規劃和建設方面與傳統的傳送網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隨著業務網的發展變化,網絡的演進和變革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分組化的城域傳送網技術會隨著IP化業務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和演進。 鏈接PTN的強大電信級網絡功能 分組傳送網PTN是面向連接的,符合電信級業務和電信級網絡要求的傳送網,而傳統以太網和局部增強型以太網就不能稱其為分組傳送網,因為PTN在實現IP化傳送時,相對于增強以太網可提供以下運營級網絡功能:PTN將無連接、轉發行為不可知,弱控制或無控制的分組網改造成適合于傳送的基于連接、可預知行為、可控制的網絡。端到端業務管理和配置能力:新型PTN設備則在管理方案全面運用電信網管理TMN思路,全面支持圖像化端到端業務配置,操作簡單。 時鐘傳送能力和高精度時間同步技術:同步以太網、CES自適應時鐘恢復、TOP以及IEEE1588v2等,但是,由于不可控的以太網的時延性能指標PDV相比PTN網絡差很多,因此同步性能也無法與PTN相比。PTN接入技術具有強大的OAM技術,支持IEEE802.1agCFMOAM、IEEE802.3ahEFMOAM,以及ITU-TY.1731/1732以太網OAM等。保護方面PTN接入技術采用類似SDH的保護機制:基于傳送平面的線性保護倒換和環網保護等;增強以太網主要是依靠STP、M-STP和以太環(主要有ITU-TG.8032、G.8031)保護技術。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