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5-14 文章來源:xp下載站 瀏覽:
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ATM接入在我國的發展也是非常迅速的,可能好多人還不了解ATM接入技術的特點和實際應用,沒有關系,看完本文你肯定有不少收獲,希望本文能教會你更多東西。ATM接入技術的發展從一開始就被分為兩個獨立的領域。眾多高速局域網在基于ATM交換技術的基礎之上構建其骨干網;在廣域網領域,ATM接入已經成為電信運營商的首選技術。 以太網技術的潮流迅速席卷了局域網并將其淹沒。然而,隨著運營商開始通過ATM提供高效局域網間的連接解決方案,廣域網領域在這一服務項目上事實上已超越了ATM接入骨干網并得到發展壯大。這種趨勢如此強大,以至于ATM業務本身不具備支配ATM骨干網的能力。該運行策略被稱作“互聯”,主導服務項目包括基于ATM接入的透明局域網網橋、幀中繼、語音、IP和多業務組合。此外,ATM接入能夠傳輸多種類型信息的固有能力使它成為通過單一接入設備實現多業務統一的一項理想的廣域網技術。最后,DSLAM的復蘇是驅動ATM骨干網發展的另一個因素。 在進行ATM接入基礎設施調整過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礙是缺乏客戶方前提設備,以客戶承受得起的價格實施必要的ATM組網功能。傳統上,那些接受基于ATM接入技術服務的運營商采用了如下兩種方法實現ATM接入骨干網接入。 一、三種接入方法 1.第一種接入方法 2.第二種方法 3.第三種方法 從一開始,人們就認為這種新設備與為企業應用而開發的路由器或轉換器等CPE不同,而是被設計成CLE(客戶地點設備),它屬于服務提供商,但是安裝在客戶建筑物內。在這方面,英國電信(BT)跨出了具體的第一步,英國電信邀請RAD數據通信公司加盟,確定NTU概念并開發專用ATM網絡終端裝置(NTU)。英國電信后來配置ATM接入網絡終端裝置(NTU),成為其ATM多業務平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英國電信的網絡終端裝置(NTU)方法很快得到歐洲和亞洲主要運營商的采納和實施,包括法國電信、德國電信、KPN、日本電信、日本電報電話公共公司(NTT)、另外還有Matav和Eircom。第三種解決方案之所以得到廣泛采用,主要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客戶尋求服務質量(QoS)保證,但更為重要的前提是他們已經準備好承擔SLA成本。 CLE能提供服務提供商必須的所有服務質量保證,此外,還提供其他功能特性,如業務配合和集中(ATM語音、ATM轉換幀中繼、ATM以太網等),以及SNMP網絡管理。它們作為運營商業務和用戶網絡之間的分界點,使服務提供商能夠將他們的管理能力延伸到客戶建筑物,履行全部服務質量職責,同時檢查用戶-通信過程的一致性。通過精心實施1.610運營、管理和維護(OAM)支持,這些CLE使運營商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同時為客戶提供有關如何更有效的使用ATM接入業務以及這些業務如何定價等方面的有用信息。有成本效益的服務能通過深入、強大的通信管理和控制得以實現。 自從第一套CLE投入使用,其他NTU/CLE根據市場要求得到開發。開始時,大多數客戶都是使用高速率(E3/155M)的ATM接入連接公司和政府機構。然而近年來,市場已經朝著新的方向發展:小型企業采用基于ATM接入的服務進行組網;非傳統運營商和因特網服務提供商(ISP)得到發展,并要求擁有他們自己的解決方案;新技術(2.5G和3G移動技術要求額外帶寬和完全不同的方法)。 二、應用前景 1.中小企業市場 而且,隨著ATM傳輸網和骨干網的迅速發展,用于因特網接入的高速DSL鏈路部署不斷增加,運營商有機會通過為中小企業市場提供綜合數據和語音以及租賃線路業務來調整ATM基礎設施。利用該領域已經部署的眾多基于ATM的DSLAM,運營商可以使用較低速率的ADSL和SHDSL環路銷售額外服務。對于他們來說,這比TDM網絡實現同樣的目的且更具成本效益,特別是當他們不愿意投資部署“原有”的TDM基礎設施時。 2.ATM和DSL接入 在DSLAM網絡中,ATM網絡終端裝置(NTU)除了DSLAM本身外,還有另外一項應用。與其它針對不同客戶簽定不同服務質量(QoS)協議的方法相比較,網絡終端裝置(NTU)通過成本增加三到六個百分點,得以使DSLAM網絡更加智能化。A-NTU/I-NTU和IAD的結合,使得他們能夠為每一個可能的商業客戶,從大型集團企業到中小企業,提供全套CLE解決方案,并在今后六到八年內滿足他們的全部需求。 3.非傳統數據運營商和因特網服務提供商 4.第三代移動網絡技術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
上一篇:2種經常見接入網技術詳細比較
下一篇:接入網技術學習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