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7系統下載
當前位置: 首頁 > 網絡技術教程 > 詳細頁面

40Gbit/sSDH光纖傳輸設備的進展

發布時間:2022-05-10 文章來源:xp下載站 瀏覽:

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SDH傳輸系統經過近十年的商用,線路速率從最初的155Mbit/s系統已經發展到了現在10Gbit/s,每一次傳輸網速度躍變間隔的時間越來越短。10Gbit/s光傳輸系統已經被大多數運營商應用到骨干網絡,那么離40Gbit/s系統大面積商用還有多遠呢?

一、40Gbit/s光纖傳輸系統需求分析

目前各網絡運營商對網絡建設的考慮更加理性化,除了考慮網絡的容量安全等問題外,對網絡建設和維護成本的敏感程度在逐漸提高。因此在網絡建設時,運營商希望每比特信息量的傳輸成本得到降低,從光纖通信的發展歷程來看,提高單信道的傳輸速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根據已往的經驗,單信道傳輸速率提高4倍,每比特的傳輸成本能降低30%到40%。另一方面,從網絡維護的成本考慮,對于長距離傳輸的密集波分系統而言,傳輸同樣的信息流量,采用40Gbit/s速率的單信道比10Gbit/s速率的單信道占用的波道數量會有一定程度的減少,波道數量的減少能夠有效降低網絡運維產生的成本。

從業務需求的角度來看,各種新型電信業務的出現對傳輸網帶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寬帶上網、視頻應用以及無線3G業務等大帶寬應用的迅速普及,使運營商對通信網絡的帶寬需求在迅猛增長,以P2P為代表新的互聯網應用的普及導致IP流量持續快速增加,高達75%到125%的數據增長率,已經使全球因特網的骨干網帶寬已達到了6~9個月就翻一番的地步。提高光通信的傳輸容量有兩個方面的途徑:一是在一對光纖上傳送多個光信道,即波分復用(WDM)方式;二是提高單個光信道的傳輸速率,單通道的傳輸速率已經從最初的8Mbit/s提高到目前的10 Gbit/s(STM-64),下一步將向40 Gbit/s(STM-256)發展。

二、40Gbit/s光纖傳輸系統技術發展

40Gbit/s光通信系統能否實現商用,一個關鍵因素是看能否實現長距離傳輸,實現長距離傳輸會遇到諸多光學和電子學領域的問題。當信號速率達到40Gbit/s時,光信號會受到色度色散、偏振模色散、非線性效應、光信噪比等光學特性方面的限制。在40Gbit/sSDH系統設備上,需要考慮40Gbit/s信號的成幀技術,光傳輸碼型和調制方式的選擇,以及大容量交叉芯片技術等。下文主要對40Gbit/sSDH光纖傳輸系統涉及的關鍵技術進行一下介紹:

STM-256成幀處理技術

國際電信聯盟ITU-T2000年發布了新的G.707標準,建議中規定了STM-256 的幀結構、復用路徑和復用結構。由于STM-256 幀結構很長,且由4 路STM-64 信號按長度為64 字節塊間插復接而成,電路規模十分龐大,至少相當于4 路STM-64 成幀器芯片。一路STM-64 成幀器芯片電路規模已十分龐大,實現已不容易,STM-256 成幀的難度更大。

(2)40Gbit/s超高速信號的調制解調技術

40Gbit/s系統中選用的光調制器以及光信號的碼型對40Gbit/s 信號的傳輸距離和傳輸效率有著重大的影響。在10 Gbit/s 及其以下速率的系統中,一般采用的是非歸零(NRZ)編碼格式。因為NRZ 碼實現比較簡單,技術比較成熟。在超長距離10 Gbit/s 及40 Gbit/s 系統中,歸零(RZ)編碼技術也開始采用。RZ 碼是一種更為有效的編碼格式,它具有有利于時鐘恢復,比NRZ 編碼具有更高的峰值功率,不易受到非線性失真和偏振模色散的影響等優點,但RZ碼調制一般要有兩個調制器,成本高,復雜性大。目前也在研究一些新的調制碼型,主要有CS-RZ(載波抑制的歸零碼)、RZ-DPSK(差分相移鍵控歸零碼)等。由于40 Gbit/s 系統對調制器的要求更高,要求這些調制器具有高調制帶寬、高消光比、低回損、高飽和功率和低驅動電壓。對于40Gbit/s 傳輸系統,尚無直接調制的光源可用,必須采用外調制器。

(3)大容量交叉連接

實現顆粒為VC-4的大容量交叉連接技術難度很大,主要表現在交叉規模太大,芯片的規模和功耗很大,實現不太容易。目前最大容量的交叉芯片有160Gbit/s、180 Gbit/s,實現320 Gbit/s 交叉容量需要采用多片級聯的方法構造。采用3 級CLOS 方式構建大容量交叉連接矩陣,高速連線數量非常多,交叉算法非常復雜。當前的交叉芯片的實現技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采用時分-空分-時分(TST)結構的交叉技術來實現,采用該技術芯片電路規模小一點,但在交叉連接的實現算法比較復雜,交叉連接的實現速度、重構性等方面有些不足;另一種結構是一種基于比特切割的實現方法,可以實現任意端口任意時隙之間的交叉,實現算法簡單,容易級聯與擴展,交叉連接的速度快,重構性強。

(4)前向糾錯技術

FEC(前向糾錯)技術是通過在光信號外增加額外的編碼信號,用來探測、隔離和糾正傳輸過程中產生的任何錯誤信息。采用FEC技術,可以改善系統傳輸誤碼率,補償鏈路的性能下降,延長光鏈路的傳輸距離。另一方面,可緩解對光器件技術指標的嚴格要求和放松光器件的制造條件,從而可提高產量和降低生產成本。在40Gbit/s系統中采用FEC 技術,FEC 編碼對ASIC 設計要求更高,實施起來更復雜,這種采用電子電路的復雜性來換取光功率預算的增加,是延長光電再生距離一個有效手段。

三、烽火通信40Gbit/s技術進展情況

烽火通信作為國內組要通信設備供應商之一,在40G的研發方面一直處于業界領先水平,在“十五”計劃期間,烽火通信就承擔了國家“十五”攻關項目-40Gb/s(STM-256)SDH設備與系統,以及國家“863”項目-基于T比特的80X40b/s波分復用系統的研制兩個40G重大課題,開始了對40G技術的全面攻關。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研制出國際上第一套具有標準的STM-256幀結構的40Gb/s SDH設備,現實了40Gb/s單通道信號在常用的G.652和G.655光纖上無電再生560公里無誤碼傳輸,并且40Gb/s SDH設備在泰爾實驗室進行了現網穩定運行試驗和測試,為40G系統的測試和商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滿足通信網智能化的發展趨勢,烽火通信在前面兩項重大科技成果的基礎上,開發開出具有40 Gb/s STM-256接口的智能光網絡設備——FonsWeaver780A,目前FonsWeaver780A已獲在國內外得了規模商用。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本文章關鍵詞: 光纖 傳輸 設備 
久久亚洲国产的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