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5-08 文章來源:xp下載站 瀏覽:
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每種操作系統(OS)都有值得推薦的地方,但是,為了不致于太雜亂,你最好還是限制一下你所運行的OS總數。 1.應用程序的可用性 關鍵問題:你將選擇的OS是否能夠運行你目前所運行的應用程序?目前正在為它開發的應用程序有多少?你為要運行的應用程序會付出多少代價? 有多少應用程序可供使用并不僅僅是個數字游戲。如你所知,某個OS所支持的上萬個應用程序其實都是游戲。要保證你需要的應用程序都能夠買得到,還要確認這些應用程序及其支持合同的費用不應該比服務器更高――那是大型機時代的傳統作法。另外,要尋找能以標準方式支持應用程序交互的OS。例如,NT就允許各個應用程序 使用OLE在互相之間傳遞信息。 2.平臺支持 關鍵問題:它是否支持你目前的客戶機?它如何支持移動用戶?客戶機是否需 要特殊的軟件才能訪問服務器? 互操作性有幾個層次。在最低層,系統可以定義和使用多種不同的NetWare網絡使用IPX,而大多數Unix網絡和Internet則使用TCP/IP。 缺省情況下,NT使用NetBEUI。所有這些OS都能支持其它的協議, 但它們運行自己的核心協議時效率最佳。在較高層,即使客戶機支持服務器的低層協議,也許仍然無法連接。一個典型事例就是,你可以在NetWare 4.11服務器上運行Appletalk,但若一個Mac機不首先加載用于Macintosh的NetWare客戶機軟件就想注冊到服務器上,則會收到錯誤信息,告訴它該服務器的注冊序列不可識別。而同時,NT的Appletalk 實現看起來卻像是個標準的Mac服務器。 要選擇集成了特殊類型目錄服務的OS。其出發點是:用戶不但要能夠注冊到應 用服務器上,還要能夠訪問駐留在該服務器上的任何應用程序。例如, Unix 系統主 要使用域名系統(DNS)和 網絡信息服務(NIS ),NetWare 4.11 使用NetWare 目 錄服務(NDS),NT 4.0也使用一種定義域系統。這些互相之間都很難協調,但有些, 如NDS,則可以在其結構中接受許多種OS。Web的出現使這種情況更具有爭議性,它標 準化了一些通信協議, 如 HTTP 和TCP/IP。然而,就目前來說,跨平臺集成的最佳解 決方案,要么是讓一種服務器OS支持公司中運行的所有協議,要么是把某種協議標準 化(很可能是TCP/IP)。NT似已精于運行多種協議,包括TCP/IP、NetBEUI、IPX/SPX 和Appletalk (當然還有其它一些),不過,目前幾乎任何OS都有一些擴展功能,可使你的服務器擁有這一級的功能。 3.性能 關鍵問題:用單個系統能夠支持多少用戶?你所選擇的OS是否支持對稱多處理(SMP)?它是否允許你在多個系統上平衡負載? 你可以讀到你想要的基準測試(benchmark)結果, 但一個OS的性能到底如何,還取決于你如何使用它。性能是與應用程序無關的。有些基準測試程序,如事務處理委員會的 TPC-C ,表示的是數據庫環境下的系統性能。 而其它的, 如BYTEmark,則表示的是特定系統組成部分的性能。OS設計的某些方面表明了你可以期望的性能特點例如,多線程可以使你的應用程序減少必須進行的上下文切換的數目,從而提高了性能。搶先多任務功能將允許各個應用程序截斷對方, 使性能表現更加均等。 NT 、 OS/2 、 OS/400 及SunSoft Solaris都具備上述兩項功能,而NetWare則一項也不具備。下一步,要注意可伸縮性,具體就是SMP。所有大操作系統,如 Unix 、 NT 、NetWareSMP、OS/2 及OS/400都支持SMP。問題是:該OS可以處理多少個CUP?例如,NT的最終用戶許可證限制為4個,而OS/2則可以像一些Unix實現一樣處理多達 64個。但是要記住,運行SMP系統,還需要調整你的軟件。 4.管理 關鍵問題:你能否從一個點上控制多個服務器?能否對服務器進行遠程訪問?該服務器與你的現有管理系統是否兼容? 對不同的人而言,系統管理意味著不同的內容。對許多人來說,備份是系統管理的重要部分。任何OS都有某種內裝的備份實用程序。然而,它們都不是最先進的軟件包,各有不同的界面。如果你的目的是從中央控制臺備份自己的不同服務器,并且你已選用了如Arcada的Backup exec之類的軟件,則需確認它亦應支持新的OS。在為網絡的擴展作計劃時,必須確認所選的OS適合你的管理機制。如果網絡不會變得很大,則可以依賴Unix的命令行界面。然而,如果你負責一個服務器群,有十幾個機器,則需要用某種方式使該機群的狀態一目了然。 有些軟件,如Intel的LANdesk Manager 和Symantec的Norton Administrator for Networks, 都可以幫助你掌握服務器的運行狀況。 然而, 它們卻不太支持Unix 和OS/400之類的OS。另外,標準SNMP 控制臺, 如 Hewlett- Packard 的OpenView,能夠向你提供網絡上信息流動的情況,但它們不能給你提供特定系統部件級的信息。選擇管理功能的基本規則是,無論你選擇什么樣的OS,要么保證它與你現有的管理策略兼容,要么你自己樂意修改現有的策略來適應新的OS。 5.應用程序開發 關鍵問題:該平臺是否提供了你所使用的開發工具?該OS供應商的支持只提供給獨立的軟件供應商(ISV),還是可支持具體用戶?其API是否是開放的,并資料齊全嗎? 大家都在爭先上市銷售產品,故而良莠不齊。除了最簡單的操作層外,每個網絡都會需要某種程度的定制。OS必須具有標準的OS服務和工業標準界面,以支持開發。虛擬保護內存、多任務、搶先調度及其它高級功能(如線程及異步I/O),都已是許多高檔開發工作不可缺少的。要充分利用OS的定制性能,你需要一套強大的開發工具、文檔和該OS供應商對內部開發的支持(這一點最主要)。最起碼,開發人員應該能夠獲得編譯器、調試程序、項目管理實用程序及視頻程序設計工具。如果你選擇的服務器OS廠商只對大型的ISV提供支持,你就不可能找到大批有經驗的開發人員。 第三方供應商的支持同樣重要。工具、編程環境及全套應用程序通常是由多種NOS平臺提供的。使用熟悉的工具,開發人員就能在各個層次得心應手地工作。 6.可靠性 關鍵問題:它是否支持RAID或集群?其文件系統是否有日志?能否帶電插拔零部件? 保護內存體系結構和OS提供的設備驅動程序是一些可靠的操作系統的品質標志,如NT、OS/2、OS/400 和Unix等。不過,NetWare在共享內存空間運行應用程序,應用程序可以在保護模式下運行, 但有可能與OS的機制發生沖突。大部分容錯發生在硬件層。無論是以軟件形式或是以硬件形式實現的RAID,都已很常見。軟件實現的優點主要是價格低,如NT。其它的容錯功能,如冗余供電、網卡及冷卻風扇,則視所選服務器的不同而不同。OS/400 Solaris還有先進的集群解決方案。IBM正在努力把OS/400 的集群功能(代號為Phoenix)移植到 OS/2 上去。 Microsoft 正在研制一組 API (代號為Wolfpack ),將集群兩臺NT機。Digital公司已經有一種系統,可實現NT集 群。缺省情況下,集群功能是上述操作系統的一個選項,不過這可真是一個昂貴的選 項,平均每個CPU數千美元。 7.安全性 關鍵問題:管理員能否實施口令字限制?該OS是否支持訪問控制列表?是否支持"飛行"(onthe-fly)加密?其Orange Book C2級安全性如何? 安全是個很棘手的問題。眾說紛紜,卻又誰也說不清。簡而言之就是,任何OS若不安裝并保持使用一種嚴格的安全政策,都可能遭到破壞,泄露秘密。你必須使用字母數字口令,經常更換口令,或甚至考慮給重要信息加密。這說明OS可以使實施安全性簡便易行。文件和目錄訪問許可就是個起點。每個OS都實現了這兩個功能,但稍有不同,如Unix相當隱晦,而NetWare則直觀明了。還是這句話,要由每個人具體保證其正確的設置和實施。 審計可以使你掌握何人何時做了何事。它所產生的日志可能很大,但其信息可能是極有價值的,特別是當你想跟蹤某個文件最近一次的修改情況時。NT帶有一個很好的審計系統,并十分易用。Unix的安全性越來越受到批評。它原來設計時是面向開放的,現在成了攻擊的對象。如果你選擇了Unix作為你的應用服務器OS,應當立即找供應商索要最新的安全修補程序。關于C2級安全性有許多空話,但也就僅此而已,只是空話。這有一些原因。首先,C2等級只適用于OS的受試版本,例如,NT 3.51有C2級安全性,但其4.0版則沒有。此外,Red Book C2級安全性(說明該OS是網絡安全的)指的不僅只是這個受試版本,而且還只適用于受試硬件。 小結 從這些方面對OS進行通盤考慮后,就可以很清楚它作為應用服務器的OS將會如何表現了。NT、Solaris、OS/2、NetWare 和OS/400 都是強有力的應用程序-服務器操作系統。這些問題所能教給你的就這么多。在做出初步決定后,還必須把所選擇的OS帶回公司去,嘗試進行開發。這需要時間,成本可能會很高,但這總不會比錯誤決定的成本更高吧?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
上一篇:應用交付替負載均衡挑戰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