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盤的稱呼最早來源于朗科科技生產的一種新型存儲設備,名曰“優盤”,使用USB接口進行連接。U盤連接到電腦的USB接口后,U盤的資料可與電腦交換。而之后生產的類似技術的設備由于朗科已進行專利注冊,而不能再稱之為“優盤”,而改稱“U盤”。后來,U盤這個稱呼因其簡單易記而因而廣為人知,是移動存儲設備之一。現在市面上出現了許多支持多種端口的U盤,即三通U盤(USB電腦端口、iOS蘋果接口、安卓接口)。 由于內存的漲價,手機內存卡也跟著漲,沒辦法找了一家某寶的所謂全新64G的閃迪卡,60塊錢,畢竟好評如潮啊,經不住誘惑。
收貨當天用360擴容測試軟件測了沒啥問題。
用mydisktest軟件測10小時還沒測完,總感覺不對啊,說好的claas10的卡每秒0.3m/s?
于是聯想到以前修硬盤的思路diskgenius軟件也可以進行壞道的掃描,同樣可以用到內存卡上。
于是用diskgenius對閃迪內存卡進行了壞道掃描,掃到1885柱面后,就開始出現了I0 Device time 超時?不算是壞道是超時,TF前面正常容量檢測時間是500ms ,那么后面假容量是3000ms以上。那就是不存在咯,很明顯就是擴容卡了,現在的擴容內存卡已經可以騙過360軟件和mydisktest,真是厲害,但它還是騙不過diskgenius啊。
接下來就是恢復實際容量的辦法,同樣用diskgenius軟件:
開始劃分新區及屏蔽壞區:
1、首先,刪除原來的分區,再重析劃分新的分區。
2、建立“主磁盤分區”。 選擇菜單“分區” --> “建立新分區”。
3、分區類型選擇“主磁盤分區”。展開“詳細參數”。
4、在起始柱面中填入0,在終止柱面中填入1880(我的卡是從1885柱面開始出錯的,所以我保險點填1880,大家也可以冗余更多點),然后分區,然后等x秒,正常區域正好14.4G。
現在的奸商真舍得下血本(以前的奸商擴容卡正常容量才1G,現在都有16G了)
最后提醒大家,別貪便宜,買內存卡還是某東的自營靠譜點,當然價格肯定更高。
U盤有USB接口,是USB設備。如果操作系統是WindowsXP/Vista/Win7/Linux/PrayayaQ3或是蘋果系統的話,將U盤直接插到機箱前面板或后面的USB接口上,系統就會自動識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