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4-27 文章來源:xp下載站 瀏覽:
U盤的稱呼最早來源于朗科科技生產的一種新型存儲設備,名曰“優盤”,使用USB接口進行連接。U盤連接到電腦的USB接口后,U盤的資料可與電腦交換。而之后生產的類似技術的設備由于朗科已進行專利注冊,而不能再稱之為“優盤”,而改稱“U盤”。后來,U盤這個稱呼因其簡單易記而因而廣為人知,是移動存儲設備之一。現在市面上出現了許多支持多種端口的U盤,即三通U盤(USB電腦端口、iOS蘋果接口、安卓接口)。 一款山寨的金士頓U盤,為什么呢,因為用ChipGenius檢測居然是一芯FC178BC主控,要知道金士頓從來沒用過這種主控,關鍵是使用后發現是擴容U盤,容量根本不是標注的那樣多,存的視頻很多都打不開,所以參考資料決定對其進行量產來恢復實際容量,但網上沒有這個主控的量產教程,找了半天才找到它對應的量產工具:。 我用該工具對U盤進行了兩次量產才成功,結果如下: ![]() 一、第一次量產: 簡單設置(大部是默認),由于是高格,僅耗時1分鐘就完成了,結果容量縮水一半(從15340MB至7992MB),文件寫入速度略有的升(從4.76MB/s至6.52MB/s)。 ![]()
![]() 量產前后寫入速度對比(量產工具格式化,Fat32): ![]() 16G量產成8G后,寫入速度7.49MB/s(4K對齊Fat32)和6.75MB/s(4K對齊NTFS): ![]() 二、第二次量產: 由 于對第一次量產結果不太滿意,所以第二次量產時,對設置各項進行了仔細的觀察,發現其中的Bin設定項中有關固定容量設定,第一次使用了默認的8G,第二 次把它改成16G。經過一分半鐘,量產成功了,16G容量恢復,就是不知道其中的“切盤失敗”是什么意思,我分析,可能是容量設為16G不太正確,應為 15340MB。經試驗,量產恢復16G后,寫入速度提升到7.82MB/s(4K對齊NTFS),比量產前的4.76MB/s提升了不少,至此這次U盤 量產的目的也基本達到了。“切盤失敗”似乎沒有過什么影響,由于時間關系,沒有進一步測試,在今后使用實踐中觀察吧。 ![]()
![]() 我量產兩個分區,第一個是CDROM,第二個是可移動磁盤,CDROM所需的PE.ISO文件路徑要填寫正確: ![]() Bin設定項中有關固定容量設定,第一次使用了默認的8G: ![]() Bin設定項中有關固定容量設定,第二次把它改成16G: ![]() 量產成功,16G容量恢復,就是不知道“切盤失敗”是什么意思,可能是容量設為16G不太正確,應為15340MB貌似: ![]() 量產恢復16G后,寫入速度提升到7.82MB/s(4K對齊NTFS),因為是大容量U盤,Fat32就不準備格了。 所以只要找對量產工具,量產實際上是很簡單的,不但可以恢復U盤容量,還可以修復各種各樣的U盤故障,基本上是U盤的救命良藥。 U盤有USB接口,是USB設備。如果操作系統是WindowsXP/Vista/Win7/Linux/PrayayaQ3或是蘋果系統的話,將U盤直接插到機箱前面板或后面的USB接口上,系統就會自動識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