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4-19 文章來源:xp下載站 瀏覽:
路由器(Router)是連接兩個或多個網絡的硬件設備,在網絡間起網關的作用,是讀取每一個數據包中的地址然后決定如何傳送的專用智能性的網絡設備。 導讀:科普:Wi-Fi簡史 WiFi的前生今世 現在無論是手機還是筆記本、智能電視、智能音箱,還有很多智能設配都離不開無線網絡即Wi-Fi,一般我們現在用的是Wi-Fi5(802.11ac),Wi-Fi6(802.11ax)也正在快速的普及中,很多小伙伴都已經用上WiFi6了,那么你知道他的前生今世么? 1896年,意大利人伽利爾摩·馬可尼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無線電通信。從此,人類打開了無線電世界的大門。 ![]() 伽利爾摩·馬可尼(1874-1937) 當時的無線電報機,采用的是火花隙式發射機(spark-gap transmitter),傳輸的信號內容,是摩爾斯電碼。 這種無線電報機不能同時接收和發送。所以,收發電報速度慢,效率低下。 ![]() 正在“聽”電報的電報員 與無線電報業務同步發展的,還有無線電廣播業務。這是無線技術的又一個重要應用。 ![]() 世界上第一個廣播電臺 隨著地球上的廣播和電臺數量不斷增加,無線干擾變得越來越嚴重。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開始介入,對無線廣播進行管制,對無線電頻率使用進行統一管理。 這就是頻譜授權制度的由來。 20世紀70年代,蜂窩移動通信開始興起,同樣沒有逃過頻譜授權制度。 當時,在美國,負責對頻譜進行管理授權的,是FCC(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 ![]() FCC的標志 進入80年代后,隨著微電路和數字信號處理等技術的迅速發展,無線技術突飛猛進,新的無線設備不斷被發明出來,新的移動通信標準也不斷出現。但是,受限于頻譜授權制度,這些新設備新技術的研發受到嚴重制約。 這個時候,一位關鍵人物出現了——他就是邁克爾·馬庫斯(Michael Marcus,后來被稱為“WiFi教父”)。 ![]() 馬庫斯當時只是FCC的一名普通工程師。 有一天,他向他的領導提了一個建議:希望可以規定一些未授權頻譜,開放給行業使用,并適當增加這些未授權頻譜設備的發射功率,使之可以覆蓋幾十到幾百米的范圍。如果這樣做,將有利于激勵科技企業做出更多的創新,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FCC采納了他的建議,并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不過,得到的是完全不負責任的反饋: 只要不占用我的頻段,隨便你們怎么玩! 是的,當時頻段資源已經被擠占得很嚴重了,誰也不想把自己手上的頻段放出來。 最后,FCC只能從僅有的空余頻段中釋放出三個不受歡迎的“垃圾頻段”。這些頻段,就是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ISM頻段。 ![]() 這些頻段主要是開放給工業、科學、醫學三個領域使用,屬于Free License(免費授權),所以也稱為“非授權頻譜”。 在設備發射功率方面,FCC規定這些新免授權頻段的設備發射功率可達到1W。 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1W,成就了今天的WiFi,藍牙,ZigBee等各種短距離通信技術。 當時,為了避免設備間干擾,FCC要求這些新免授權頻段的產品使用擴頻技術。 所謂擴頻技術,就是傳輸信息所用的帶寬遠大于信息本身帶寬,在發射端以擴頻編碼進行擴頻調制,在收端以相關解調技術收信息。擴頻技術最早應用軍事領域,具備高可靠性,高保密性而且不易受到干擾的特性。 FCC新規推出之后,獲得了行業的廣泛歡迎。但是,就在大家埋頭發展的時候,新的問題出現了。 整個產業內,沒有統一的標準。 當時很多無線產品設備商們,都是各自開發自己的專用設備,誰也不鳥誰,不同廠家之間的設備根本無法兼容。 1988年,美國NCR公司想利用未授權頻段來做無線收款機(NCR是世界上最早做機械式和電動收款機的一家公司,后來被AT&T收購)。于是,就找來了他們研發部門的工程師Victor Hayes,問他這事該怎么辦? ![]() Victor Hayes Victor Hayes非常有前瞻性,他認為,必須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然后,Victor Hayes就聯合貝爾實驗室的另一位工程師Bruce Tuch找到IEEE,希望建立一套通用的未授權頻譜標準。 ![]() IEEE,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 于是,90年代初,IEEE成立了著名的802.11工作組,由Victor Hayes擔任主席。 與此同時,1991年,NCR的工程團隊和其合資伙伴AT&T在荷蘭Neuwegein開發出了WaveLAN技術。這項技術被認為是Wi-Fi的雛形。 那么,是不是NCR就是Wi-Fi的發明人呢?并不是。 就在NCR在搗鼓WaveLAN的時候,澳洲政府的研究機構CSIRO也發明了一種無線網技術。具體的發明人,是悉尼大學的John O'Sullivan和他的小組。 ![]() Dr John O'Sullivan 1996年,他們成功在美國申請了技術專利,專利號是US Patent Number 5,487,069。(后來為了這個專利,還打了一場官司。) 1999年,IEEE官方定義802.11標準的時候,選擇并認定了CSIRO發明的無線網技術是世界上最好的無線網技術,因此吸納為Wi-Fi的核心技術標準。 終于,IEEE802.11的標準版本:802.11b(工作于2.4GHz頻段)和802.11a(工作于5.8GHz頻段),分別于1999年12月和2000年1月獲得批準。 就在工作組忙于確定標準的同時,Intersil、3Com、諾基亞、Aironet、Symbol和朗訊這6家公司,共同組成了無線以太網路相容性聯盟(Wireless Ethernet Compatibility Alliance,縮寫為WECA)。 WECA成立的目的主要是對不同廠家的產品進行兼容性認證,實現不同廠家設備間的互操作性。 聯盟成立之后,為了便于市場推廣,大家商量打算換一個響亮的名字,例如“WECA可兼容”、“IEEE802.11b兼容”等。但是,這種滯澀的術語很難讓人們脫口而出。為了這事,WECA還專門咨詢了品牌專家,品牌專家給了他們很多建議,比如叫“FlankSpeed”,“DragonFly”等等。 最后,“Wi-Fi”這個名字勝出。 ![]() 之所以叫“Wi-Fi”,是因為它聽起來有點像“HiFi”,這容易讓人聯想到不同廠家的CD播放器可以和任意功放設備相兼容。后來有人說“Wi-Fi”是“wireless fidelity(無線保真)”的簡稱,這其實只是后來人們設想的而已。 2002年10月,WECA正式改名為Wi-Fi聯盟(Wi-Fi Alliance)。 技術已經標準化了,藝名也有了,現在該干啥? 抱大腿啊。 你的技術再好,也要有人愿意用啊,要有設備商能夠支持啊。 于是,Wi-Fi聯盟里的朗訊公司找到了蘋果公司,希望他們的產品能引入Wi-Fi。 蘋果很高傲,他們告訴朗訊:如果你們的無線適配器價格能夠降到100美元以下,我們就在筆記本里設計一個Wi-Fi插槽。 朗訊同意了。 1999年7月,蘋果在其推出的新一代iBook筆記本電腦中首次引入Wi-Fi,不過并非標配,只是一個可選項。 ![]() 喬布斯演示iBook G3的“無線”魔法,他將其命名為“AirPort” 但是,就是這個”可選項“,迅速引來了其它電腦廠家的跟風。 不僅硬件廠商跟進了Wi-Fi,微軟的Windows XP操作系統也增加了對Wi-Fi的支持(用戶無需安裝第三方驅動或軟件,即可以實現無線連接)。 自此,Wi-Fi的使用范圍不斷擴大,從個人到家庭,從家庭到公共場所,走進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 這個時候,IEEE802.11工作組重新調整IEEE802.11協議標準,推出了新的物理層標準IEEE802.11g。它使用更先進的擴頻技術,稱為正交頻分復用(OFDM)調制技術,其速率可在2.4GHz頻段上達到54Mbps。 后來,又有了802.11n、802.11ac、802.11ad等。 ![]() 802.11的發展軌跡 正因為802.11a/b/n/g/ac/ax之類的命名方式實在容易讓人混亂,無法輕松看出先后順序,所以IEEE決定,從802.11ax開始,以數字的方式進行命名。 ![]() 而802.11ax,就是我們現在火得不能再火的Wi-Fi 6。 ![]() ![]() 經過20多年的發展,Wi-Fi 6的傳輸速度已經是第一代Wi-Fi的873倍。 不得不說,Wi-Fi是一項非常成功的無線通信技術,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如今,Wi-Fi又來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面對5G的挑戰,它究竟會走向何方呢?讓時間來告訴我們答案吧。 ![]() 路由器不僅讓你更穩定快速地連接無線網絡,更可以讓家中的智能設備連接在一起。 |
上一篇:光貓設置橋接模式好還是路由模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