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5-18 文章來源:xp下載站 瀏覽:
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接入網技術的發展非常迅速,但是其中也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探討,首先讓大家了解下趨勢之TD建網與演進齊頭并進,然后全面介紹趨勢之網絡融合期待差異化。戰略就是選擇。在我們努力并越來越接近融合目標的時候,卻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從紛繁蕪雜的接入網技術方案中選擇最適合的道路,F在,融合本身的復雜性以及接入網技術演進中的爭執和不確定性,成為當前每個CTO都在思索和認真考慮的問題,選擇的能力異常重要。因此,我們必須能夠準確地駕御接入網技術的力量,而不是聽憑其左右我們的視線。 趨勢之TD建網與演進齊頭并進 國產TD一方面在網絡部署建設上穩扎穩打,一方面也立足長遠規劃。聞庫司長在會上指出:“TD的后續發展取得很大成果。在我國相關企業、科研單位與國際知名企業的共同努力及合作下,終于確定了TD-SCDMA的TD-LTE后續演進方案,這更加堅定了我國發展TD的決心和信心。” 2007年TD成為了通信領域最熱門的話題,首先是備受矚目的中移動TD網絡建設的順利進行,其次還有TD的韓國試驗網建設也使得TD步入國際化實質性階段,重要的是TD依靠自主創新使得我國在通信接入網技術領域取得了主動權,而且商用進程中眾多國內企業獲得了85%以上的高市場份額。TD試驗網絡建設盡管遇到一些實際部署問題,但是完整的TD產業生態鏈已經開始發揮著市場推動作用。TD在實際建網中“工程”與“技術”齊頭并進,工程促進接入網技術的改良,而新的接入網技術解決方案也使得基站工程問題迎刃而解。諸如分布式基站等新的理念正逐漸成為產業發展趨勢。 信息產業部泰爾實驗室秦延認為:“分布式基站在降低網絡建設及運維成本、有效利用站址資源、充分調配基帶資源、滿足網絡未來演進需要等方面,顯示出實際應用優勢。特別是基帶拉遠的超遠覆蓋實現了大于40公里的傳輸距離,BBU+RRU的鏈型、環型等靈活應用,使得分布式基站在TD實際建網中廣為應用!蓖瑫r他也指出,目前BBU和RRU間的透明化和公開化最影響發展進程,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分布式基站解決了運營商選址和部署成本問題,針對運營商降低維護成本的需求,綠色節能基站也成為了設備供應商競爭的焦點。中興通訊TD產品總工柏燕民指出:“打造可持續發展的TD精品網,應該從工程便利性、設備成熟性、良好的覆蓋、綠色節能環保、豐富的業務、網絡IP化等多方面全面出擊!盩D擴大規模網絡試驗給TD相關的設備廠商帶來了甘露,TD-HSDPA網絡正如期進行測試,從國際上移動通信產品演進路線來看,基于CDMA技術的3G產品是網絡建設不可逾越的階段。但是為了爭奪更大的話語權,TD的后續演進開始備受關注。 趨勢之網絡融合期待差異化 由于用戶對個性化業務的需求,使得現有網絡越來越難以提供“殺手級”的應用,電信運營商必須由“粗放式”的業務推廣轉為對目標市場的細化和精確定位。而網絡的融合與演進,也因此成為了所有正在向綜合通信與信息服務提供商轉型的運營商都無法回避的問題。而網絡的IP化和IMS的出現,無疑為運營商提供了這樣的環境。近年來,國內的電信運營商對其骨干網、城域網和接入網的IP化改造已經基本完成。與此同時,隨著IMS技術和標準的不斷成熟,華為、中興、阿朗、愛立信、諾西及摩托羅拉等主流電信設備廠商都在積極進行IMS產品的開發,并推出了相應的IMS部署方案。 而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聯通及中國移動近年來也在積極關注IMS技術的發展。中國聯通從2006年開始在重慶、上海、廣州登第啟動了IMS技術試驗,從技術、產品、業務、運營等多方面探索IMS的發展和應用,并在第一階段的網絡測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據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長趙慧玲介紹,目前中國電信已經對“固網+C網”、“固網+W網”及“固網+C網+W網”的三種融合模式進行了測試。 然而,IMS真地能讓運營商從傳統業務的紅海殺入新業務的藍海么?從目前看,情況并不十分明朗。根據Gartner的調查,截至2007年1月,全球共計80個IMS合同,其中只有29%部署了CSCF,71%仍是IMSCapable網絡,真正商用的IMS局點還非常少。實際上,運營商在實施IMS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中國聯通接入網技術部總經理張智江認為,目前IMS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標準有待進一步完善、IMS終端比較匱乏并缺乏第三方應用開發商的參與、大規模組網能力有待驗證、業務開發與運營模式需繼續探索,以及IMS運營支撐系統進展相對滯后。 中國電信及網通等運營商目前仍將投資的重點放到了投資見效快的接入網絡改造上,并且對于網絡的融合和演進顯得非常理性和務實。趙慧玲認為,從目前的情況看,軟交換和IMS將長期共存;而由于網絡架構以及業務的不同,運營商的網絡融合切入點也會存在很大差別。在中國網通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唐雄燕看來,“用戶需要的是更適合的設備以及更優質的服務,追求接入網技術的適用性比追求技術的完美性具有更大的價值。” 盡管目前運營商缺乏網絡融合的動力,但從長遠的發展來看,網絡融合仍是大勢所趨。在2007中國通信產業技術年會上,信息產業部科學技術司司長聞庫指出,融合對未來通信產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產業界必須把握住融合演進的趨勢,加強融合接入網技術與應用的研究,努力提高在融合發展的機遇和產業的競爭力。固定網與移動網的融合趨勢日漸清晰,以IPTV、移動電視、寬帶多媒體為代表的交互式寬帶多媒體和移動多媒體技術,將成為網絡融合的突破口。 趨勢之視頻主導業務融合 目前正是電信運營商轉型的攻堅階段,其周遭產業環境的變遷已然愈加劇烈:用戶的信息與通信服務需求更加趨于個性化和綜合化,于是內容商、應用開發商、媒體、終端制造商已經蜂擁而至,因為,迎合用戶的信息通信融合服務需求,就意味著新一輪掘金的勝利。這個過程中,視頻業務的應用將扮演重要的角色。殷康指出,為了避免被信息、內容服務商邊緣化,成為“管道公司”,應打造視頻、語音、數據相結合的網絡。他認為,通過視頻技術與傳統業務的創新組合與再造,電信運營商能提供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和社會信息化需求的各種新業務,從而穩固其地位。 目前看來,這種視頻與傳統語音、數據業務融合的模式中,手機電視、IPTV、視頻監控無疑是電信運營商可以深入發掘的創新點。尤其對于IPTV,中國網通副總工程師左風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他在大會上的主題報告中指出,信息服務與大眾娛樂的發展在向視頻遷移,而電信運營商通過發展IPTV網絡,不僅是發展了一種能夠增加贏利的創新性業務,更可以增加其在信息服務內容組織和管理方面的話語權,避免被內容提供商和應用開發商邊緣化。 而在本次大會的CTO論壇上,中國電信研究院副院長張健也指出了視頻業務對于發展融合業務和商業模式創新方面的重要意義。他指出,在接入網技術層面早已解決語音和寬帶互聯網IP接入的今天,電信運營商所面對的挑戰,更多的仍在于融合性業務的創新,視頻無疑是一個最有潛力的應用。可以說,中國電信也表現出了對于IPTV的極大重視,張健在CTO論壇上透露,中國電信計劃在2008年上半年將IPTV用戶數發展至100萬的數量級。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
上一篇:接入技術WCDMA演繹賀歲檔
下一篇:寬帶接入網大提速馬上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