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5-16 文章來源:xp下載站 瀏覽:
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我國目前的接入網方式有很種,同時也都應用的非常廣泛,可能好多人還不了解接入網方式如何實現多元化管理,沒有關系,看完本文你肯定有不少收獲,希望本文能教會你更多東西。網絡IP化勢不可當,移動數據業務也越來越異彩紛呈。但隨之而來的是網絡維護復雜度的提高,因此,運營商需要從設備型的運維模式向服務型運維轉變。 接入網方式多元化管理 移動網絡原有的業務傳送介質相對單一,但在移動網絡向寬帶化方向發展的過程中,接入手段的可獲得性提高,基站覆蓋場景更加復雜,政策監管限制,覆蓋范圍更廣,成本壓力增加,以及終端的使用場景更豐富等因素,導致了基站接入資源的多元化。光纖、微波、銅線以及Ethernet等都可能承擔起移動承載的任務,因此,對于諸多承載介質的維護管理將成為運營商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優化分組承載管道管理 承載網絡的端到端IP化是移動網絡端到端IP化的主要目標之一。然而,IP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TDM業務和分組業務將在網絡中長期并存。分組業務具有流量不確定性和突發性等特性;而IP網絡提供的是無連接的、盡力而為的服務,這就給承載管道的管理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IP化后的承載網絡,需要將傳統SDH/MSTP網絡的運維經驗繼承下來,要求運營商必須提升端到端的業務管理和品質監控能力。 提升網絡管理系統智能度 基站密集覆蓋問題,使得3G基站的數量約為2G基站的2倍左右。但在3G建設的初期,80%的3G基站可以和2G基站共站點,在3G承載網絡兼容2G業務的同時,在維護體制、網絡管理系統上也應該滿足這種兼容機制。這就要求在嚴格控制OPEX的情況下,運維系統實現更復雜、更靈活的多業務形態的配置和監管;提供豐富的故障監控手段,預防問題的發生,同時又能準確快速地定位,有效解決用戶遇到的問題,提升用戶忠誠度。 漸進式的運維演進 我們知道,運營維護成本通常是網絡建設成本的3~4倍,移動運營商需持續關注運營維護成本的降低。但大多數運營商出于保護投資、控制成本的考慮,在運維層面無法接受大的變革,網絡運維只能以“潤物細無聲”的漸進接入網方式演進。 統一管理,減少維護邊界 在接入網方式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的同時,如果僅僅把按照技術方向配套的網管系統組合到一起,只會增加運維人員的工作難度,并人為增加維護邊界點,導致責任不清的情況出現。融合將是承載網絡網管系統發展的主要方向。在實現多元接入網方式承載管理的同時,減少因技術背景造成的運維邊界點,使移動承載網絡以一個整體的面貌呈現出來。 另外,融合的IP移動承載網絡管理系統,降低技術門檻,屏蔽網絡的復雜性,降低對運維人員的技能要求。原有的網絡管理系統,可通過平滑升級支撐運維管理的融合,降低因新技術引入所產生的網管投資成本。 可視管理,撥“云”見路由 隨著移動3G業務的開展和網絡的廣覆蓋,IP化后的承載網絡如何繼承SDH/MSTP承載網絡的運維優勢,是被持續關注的一個課題。一直以來,由于IP運維方式與SDH/MSTP構建的承載維護接入網方式大相徑庭,命令行為主的維護方式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運維人員的技術門檻,降低了運維能力的繼承性,運維人員對于網絡的運行情況缺乏直觀的判斷。因此,IP網絡就像一團“云”,內部的路由只有“云”知道。 電信級的運維需要可視化的維護接入網方式,將IP網絡中那塊神秘的"云"分解并展現在運維人員面前,不再產生云里霧里的感覺。通過這種接入網方式,可更好地將IP網絡從傳統的被動運維向主動運維演進,將“軟”管道和維護指標圖形化呈現出來,有預見性地維護承載網絡,為移動業務的承載提供更有保障的支持。 運維解耦,隨需而變 移動承載網絡基礎設施規模龐大,分布在廣大的地理空間,跨地域的要求非常明顯,這些不同地域的網絡彼此關聯,組成一個復雜的網絡結構。這就要求網絡管理系統具備較高的抽象能力,通過充分的解耦與抽象,全面覆蓋被管理對象。 網管系統模塊之間松耦合、分布式部署能力進一步提升,既可以適應大規模網絡管理,又可以組裝便攜式的網管系統,針對移動網絡維護的特點,支撐單站點維護管理,給運維管理提供更多的維護手段和更大的靈活性,滿足跨地域、跨網段的運維需求,使人均維護半徑有效增大。 同時,由于PTN設備的大量部署,通過網絡管理系統豐富的配置手段,在網絡側配置DS-TE,在用戶側配置層次化QoS服務策略,可對用戶的業務流、用戶、用戶組、物理端口實施獨立的帶寬分配與監管,從整體上實現網絡資源的統一調配與監管,提供更精細的網絡資源調配模式,綜合提高帶寬利用率。通過層次化的以業務為中心的管理建模,降低管理復雜度,將用戶、業務以及承載管道進行關聯映射,OAM得以實現端到端檢測維護,縮短故障定位時間并提高準確性,更有效地進行根源故障分析和業務影響性分析,使得貼近用戶進行運維、以用戶為中心的接入網方式更加充分地實現。 在技術、競爭、運營轉型等各種驅動因素的推動下,IP化的移動承載網絡管理只有從面向設備轉向面向服務,由分散式維護作業走向相對集中式、高度集中式,管理層次進一步減少,由單純追求網絡質量(QoS)轉向注重用戶感知(QoE),從粗放式管理轉向集約化、精細化管理,由職能管理轉向流程管理,才能不斷提高運營商的運維效益,提高網絡的盈利能力,并提升用戶感知度,實現運營商與用戶的雙贏。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
上一篇:對于NGN接入技術經驗匯總
下一篇:對于接入網技術綜合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