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5-10 文章來源:xp下載站 瀏覽:
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從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運營商提供給企業用戶的主流專線線路發生了巨變。從早期廣泛采用X25,DDN,PSTN電話線等,到后來的2M的E1線路,再到現在的MSTP、裸光纖等線路,帶寬越來越大,以太接口接入成為趨勢。 金融網點的業務終端設備也發生了變化,早期普遍是UNIX前置機放在網點,采用異步啞終端做業務;為了降低網點維護成本,后期普遍將前置機上收到地市支行或者省分行級別上,終端型號也由異步口啞終端逐步改為網絡終端或者PC機。另外,網點辦公、排隊機、跑馬屏等,都普遍采用以太接入,網點設備以太接入成為趨勢。 在這樣的趨勢下,網點廣域接入采用路由器,局域網接入采用交換機是很常見的接入模式。但是“路由器+交換機”模式需要兩臺設備,購置成本較高,管理維護麻煩。路由交換一體機由此應運而生。 在路由交換一體機上同時集成了路由和交換功能。由于其易于部署,配置簡單,集成多種業務于單一平臺上 ,路由交換一體機降低了網絡的復雜性、IT人員的學習成本及設備采購和維護成本。隨著金融網點采用IP接入成為趨勢,路由交換一體機成為金融網點接入的主流產品。 為了抓住這種變化而帶來的生意機會,各數據設備廠家紛紛推出各自的路由交換一體機。這些琳瑯滿目的路由交換一體機,在技術實現上有什么不同嗎? 從其實現原理和實現機制來看,有兩種不同的交換架構。 兩種不同的交換架構 路由交換一體機從交換功能實現原理來看,存在兩種架構:集成式交換架構,分布式交換架構。 集成式交換機架構:路由交換一體機的交換功能部分和路由功能部分共用CPU,交換芯片直接集成到路由器上,提供統一的啟動文件和配置文件。 分布式交換架構:路由交換機一體機的交換功能具有獨立的CPU和啟動文件。交換部分采用獨立成熟的交換機平臺來實現。 兩種交換架構的硬件原理圖如下。本質都是采用交換芯片來實現其交換功能部分,交換芯片通過數據通道和路由器的主CPU進行連接。只是集成式交換架構的交換部分的管理控制是由路由器的OS來統一完成的;而分布式交換架構的交換部分多了一個CPU,有獨立的OS和CPU。 集成式交換架構 分布式交換架構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