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5-09 文章來源:xp下載站 瀏覽:
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大容量、高質量的光纜傳輸網的建立,為通信業務向數字化、綜合化、寬帶化、智能化和個人化方向發展奠定了基礎。面對日新月異的變化,用好、管理好先進的光纜傳輸網,是開好業務網、支撐網、管理網等高層網的重要保證,現就北京長話局傳輸網的狀況和發展作一介紹。 光纜傳輸網概況 自1993年10月京漢廣第一條架空光纜干線開通以來,北京有7條光纜干線,覆蓋了大半個中國,最長的干線3000多公里,最短也有1700公里,分別為京沈哈、京齊哈、京滬、京漢廣、京九廣、京太西、京呼銀蘭。 目前,網上運行的有PDH、SDH設備。隨著DWDM技術的日趨成熟,我局已有6條光纜干線采用DWDM設備,使用4×2.5Gbit/s和8×2.5Gbit/s系統。這些光纜干線的建成和使用,使我局的光纜傳輸承載能力達到了130萬路。光纜傳輸網由四級網組成,主要使用的是SDH設備,如圖1所示。省際干線網的SDH發展采取的是線路系統優先,與網絡擴容相結合,以后再在節點裝上SDXC,提供廣泛靈活的VC連接。網絡結構為格形網(網狀網)加少量的線形網。目前大部分節點為TM,在少數干線上使用ADM,如京九廣干線上一個622Mbit/s的線路采用了ADM。SDXC節點正在部分省市建設。省內干線網在業務量大、節點多、路由多的少數省采用網狀網,大多數省由于節點少、路由少而采用環形網。中繼網在一般城市采用環形網加少量線形網,在大城市采用環網加SDXC。 建立長途電信樞紐間光纜中繼 隨著長途網的大規模建設、改造及新業務的不斷發展,北京原有的兩個長途樞紐局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通信業務和通信安全的要求。在長途樞紐建設方面,北京電信提出了以北京長話大樓為中心,以望京局等4個通信局為支撐點的規劃,將集中在長話大樓的光纜干線分布在4個局址。同時在新局所也將安裝國內長途交換機。國際長途二樞紐局為解決各樞紐樓的長途轉接、長途交換業務中繼、國際交換業務中繼、業務的保護等問題,在原有的長途電信樞紐間光纜網的基礎上,進行擴容改造,采用2.5Gbit/s兩纖雙向復用段保護環。 光纜干線網管 光纜干線網管是全國光纜干線正常運行的重要保證。全國PDH集中網管的三個子網管理中心設在北京長話大樓。長話局在大網管理上進行科學管理的探索,在網管內容和維護方式上,制定出了“子網管理維護細則”,對規范整個網的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局7條光纜干線的網管是分干線方向進行管理,每條干線PDH、SDH、DWDM設備又分別建有網管系統,因此共有20多個監控系統分別進行管理。 北京局可以從監控設備上對全程的設備進行監視、測試,利用監控系統的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等進行日常的維護和管理。北京局作為全國業務領導局通過網管系統可以合理的進行網絡調整和工作計劃安排,特別是能夠實時反映所有干線的運行情況;可以應用網管指揮沿途各站進行日常維護、緊急調通電路,從而使得障礙歷時壓縮到最短。北京局作為首都局經常承擔各種重要通信任務,每次重點通信任務來臨,將重點電路在網管平臺上進行設置,從而實時監測運行狀況。 發展與展望 未來光纜干線的組網方式,是將圖1中的一級干線網與二級干線網的兩級傳輸層面合并為一個層面,中繼網與用戶網合并為一個層面,實現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投資建設、統一調度管理、統一保護恢復、統一維護管理,最終構成一個無級的、融合一體的長途通信干線網。 由于波分復用的應用,傳輸網容量將有突破性的進展,傳輸容量達320Gbit/s(2×16×10 Gbit/s)和100Gbit/s(40×2.5 Gbit/s)。然而僅有波分復用鏈路而不消除節點瓶頸是無法實現網絡寬帶化的。因而引入以光分插復用器和光交叉連接器節點為特征的光傳送網是最終解決網絡寬帶化的手段。 為了網絡運行的安全可靠,隨著擴容和改造,對長途光纜干線的保護,要根據投資和局址的地位面,采用1+1的復用段和MS-SPRING的自愈環狀保護。 由于北京長話局光纜干線子網管系統是分方向分設備進行管理,因此監控終端設備多,為了提高網絡管理能力,實現多個長話樞紐局的集中維護和集中監控,建立以傳輸中心技術骨干為核心的技術支撐體系,北京長話局將進行“長途傳輸維護業務綜合管理系統”的開發,系統結構見圖2。該系統的建成將使得長途傳輸維護工作的管理上一個新臺階,為干線傳輸網安全高效的運行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同時,也必將帶動沿線各局維護管理水平的提高,真正體現業務領導局的地位。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