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5-07 文章來源:xp下載站 瀏覽:
網絡技術是從19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把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整體,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使人們能夠透明地使用資源的整體能力并按需獲取信息。資源包括高性能計算機、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大型數據庫、網絡、傳感器等。 當前的互聯網只限于信息共享,網絡則被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三階段。 移動節點在越區切換時,首先需要無線鏈路的切換,如果新舊鏈路不在同一個IP子網內,還要進行IP子網切換。即使采用了路由優化技術,在無線鏈路切換和子網切換過程中的分組延時還是相當可觀的,而延時的主要部分是由鏈路切換完成后的端到端的移動IP注冊操作引起的。在切換過程中,發給移動節點的分組可能被丟失,因此快速切換方案將有利于改善分組數據的業務質量。鏈路切換常由第二層協議或硬切換完成,而跨越IP子網的切換需要第三層協議或軟切換完成。 目前,研究移動IP快速切換的文獻很多,其基本思路有3種組播、基于第二層移動觸發的預先切換和分組緩存,本文主要討論基于第二層移動觸發的預先切換思想,即:移動節點在將要移往新的鏈路之前,先啟動一個切換規程,預先獲取新鏈路上的轉交地址。切換規程通過在新老接入路由器之間以及接入路由器與移動節點之間交換新增的報文來實現。這種方法需要移動節點預先知道自己即將移動到新的網絡,因此需要第二層的支持。我們知道,WLAN中AP是在進行L2切換前就從beacon或探詢應答中知道是否要進行L3切換,并且移動IP注冊非常耗時,因此要想辦法在某一環節節省時間,從而更早的恢復通信。這個移動IPv6快速切換的主要思想是將鏈路層的信息用于L3切換,通過在新舊路由器間傳遞數據以提前獲得IP連接。其應用的原理是:數據在接收方的傳遞過程是先鏈路層再網絡層,因此鏈路層比網絡層更早得到信息。 1. 系統建模 1.1快速切換步驟 首先詳細敘述一下草案快速切換的步驟: MN從接收到的ESSID判定需要進行L3切換,于是向原AP發送代理路由請求其中包括新AP的鏈路層地址。 (2)原AR將新AP的鏈路層地址映射到新AP的IP地址,這就需要在原AR處保留一個映射表。 (3)原AR決定MN在新AP中使用被動的(stateful)還是主動的(stateless)地址。 如果是主動地址:原AR在新的子網上利用MN的接口標識得到一個新的COA(careofaddress),通常這個接口標識就是MN的48位MAC地址,在前面加上新子網的前綴就形成了COA,通過HI/HACK發給MN。同時要先確認該地址是否唯一,該“地址唯一確認請求”是與HI/HACK同時發出的,如果不是唯一的就采用被動地址。 如果是被動地址:原AR利用HI/HACK交換向新AR請求地址,這種情況下,新AR往往采用來分配地址。 (4)原AR向MN返回一個代理路由消息。該消息在stateless地址配置的情況下與HI/HACK同時發出,再stateful地址配置的情況下在HI/HACK之后發出。 (5)MN再向原AR發送一個快速綁定更新(F—BU),綁定到新的COA,注意,這屬于L3信息,它于L2切換之前進行的。 (6)現在MN才開始進行L2切換,到L2切換進行到第5步結束時MN已移入新AP了。 (7)MN之后將收到F-BACK,表明原AR收到了他的F-BU,這時可以用新的COA通信了,該信息在新舊鏈路上同時發送(新鏈路,即原AR-新AR-新AP-MN;舊鏈路,即原AR-原AP-MN)。這樣,此后從原AR來的包將根據FBU送到新的AR。 注意在L2切換的步驟15都是由硬件完成的,要使MN能發送IP層信息如F-BU就不能開始L2切換,也即接口硬件在沒有MN的允許下不能開始切換。當整個切換完成,可以看到,這比采用移動IP注冊更有效得節省了切換時間。 1.2算法的改進 從草案建議的切換算法可注意到,無論是L2切換還是L3切換,都是由MN控制的,因此為了保證MN能夠正常的通信,必須在L2切換之前先得到新的COA,然后再等L2主要切換步驟完成再進行綁定更新等,這么一來,L2和L3切換能同時進行的步驟較少。但是,倘若讓L3切換由網絡來控制,情況就不同了: 當切換條件達到時,MN發送一個探詢請求,所有收到這個探詢請求的AP響應一個探詢應答。MN根據應答中的信息選擇合適的新接入AP。 (2)MN同時向兩個AP發送切換觸發,宣告L2切換正式開始,考慮到此后MN在連接到新AP之前無法通信,且網絡如果沒有足夠的信息就不能決定是否進行L3切換,所以該切換觸發中應該含有新、舊兩個AP的MAC地址,原AP收到切換觸發,立即將此信息傳遞到原AR。新AP接到觸發,啟動前面所提到的L2切換,開始和MN通過信息交換達到同步。 (3)原AR收到L2切換觸發,必須能夠識別出另一個AP的子網,這就要求在AR處要保留一個各個子網所含的AP的MAC地址集,并且不同的子網AP的MAC地址是不同的。 (4)如果原AR通過查找發現兩個AP分屬不同的子網(兩個AP與不同路由器相連),就向新AP所屬的AR(即新AR)請求地址,新AR根據動態主機配置協議分配一個COA地址,返回給原AR,原AR把該地址從兩個BSS內發送給MN以確保其能收到,這是考慮到:MN可能與新AP建立了連接(鏈路層切換完成),但也可能仍與原AP連接著。這一步同時進行的是鏈路層切換,這樣MN一進入新的網絡就有了COA地址了。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原AR實際上是充當了家鄉代理的角色。 (5)之后MN再向原AR(家鄉代理)發送綁定更新,進行注冊,再接收綁定應答,即注冊成功。 必須注意的是,在這個切換方案里新AR并不是外地代理,因為如果是外地代理,在注冊請求時,它要對注冊請求進行一系列的有效性檢查。如果其中有一項檢查失敗,外地代理就向移動節點發送一條注冊應答消息拒絕這次注冊請求。如果檢查成功,外地代理就將包含注冊請求消息的數據包的IP報頭和UDP頭完全剝去,再加上新的報頭后才送給家鄉代理。同樣當外地代理接到來自家鄉代理的注冊應答后,將對消息進行一系列的有效性檢查。外地代理一旦發現應答是無效的,將產生一個包含適當的Code域的注冊應答,并發送給移動節點。而我們這里,新AR僅僅作為一個路由器使用。 從上面的步驟看到,一方面采用了由鏈路層信息發起切換(草案的思想),節省了一部分時間,另一方面由于COA地址的獲得和L2切換同時進行,更是大大節省了時間,特別是對于WLAN,由于其所有控制信號和數據信號都共用一個信道,并且MAC層采用CSMA/CA的策略,如果同一BSS內有幾個MN同時工作,L2切換所花的時間就很長。從仿真的結果看,同時有4個MN工作的時候,L2切換時間大約是2s,充分利用這2s的時間獲取COA將大大減少切換時延。 網絡的神奇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網絡的承受能力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硬件上、軟件上、所用標準上......,各項技術都需要適時應勢,對應發展,這正是網絡迅速走向進步的催化劑。 |
上一篇:有條不紊 實施IPv67大原則
下一篇:網絡支架BGP剖析